芷江文庙位于中国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小北街,原为沅州府文庙。1997年,芷江文庙被列为芷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芷江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前身为沅州府学,清咸丰九年(1859年)知府张樾、知县李惟丙合议迁至现址,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动工,次年正月竣工。
芷江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7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1.94平方米。文庙建筑沿中轴线呈对称分布,从南至北依次是孔子雕像(已拆除)、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庑廊、钟鼓亭、大成殿、崇圣祠,崇圣祠后方为迁于此的沅水校经堂旧址。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五间(17.1米),进深三间(9.3米),高12米,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为抬梁穿斗式结构。屋面黄色琉璃瓦,上下檐间置五层如意斗拱。大殿门两旁石柱上为“凤上龙下”石浮雕,门枋上为“海潮云龙”木浮雕。殿内四根方柱为砖砌,每边宽0.5米,余为石柱。须弥座后两侧的石柱镌有:知沅州府事张樾敬立、知芷江县事李惟丙敬立。殿顶设藻井,中绘太极八卦图
芷江文庙则是湘西地区保存规模最大的文庙。这座声名远播的学府在当时被誉为“湖南四大书院”之一。其名与长沙湘水校经堂相齐,人称“沅湘两校经”。
芷江培养了如民国内阁第一任总理熊希龄、著名革命家张学济、世界和平中国理事会秘书李风白、北京101学校校长王一知等中国脊梁式人物。时至今日,前来芷江文庙祈福的学子仍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