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桥是侗族的一种交通风俗,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是迎宾场所。龙津风雨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贯舞水东西两岸。深蓝色的硫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屋脊等,体现出当代侗民族园林建筑风格,悬柱、悬瓜、柱脚、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
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以舟为渡的两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鱼腹。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龙津风雨桥几经圯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西南三楚第一桥”。位于古沅洲“西津渡口”旧址,曾经“龙津风浪”列入古沅州外八景之一,自东向西横跨舞水河。
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
几经圮毁,多次修复, 1999年,该桥重新修复。全桥长246.7米,宽12.2米,桥设三层檐的长廊,长廊面侧设厢房店面94间,桥脊上有7处五叠四层檐的大楼亭,亭最高17.99米,取吉祥之意,全桥气势恢宏,犹如长龙横卧舞水,登观赏亭远眺,舞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此桥为全木质结构,无一钉一铆,整体气势恢宏,犹如一条长廊横卧舞水。2000年12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该桥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