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铜官窑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是指在唐代潭州(今长沙)石渚湖、铜官一带的瓷器作坊。
长沙铜官窑兴起于公元8世纪中后期,至公元10世纪五代时期而衰,距今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釉下彩瓷的发源地,打破了当时只有青瓷和白瓷的格局,被称为“汉文化向外扩张的里程碑”,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鼎盛时期,铜官窑瓷器遍布亚洲各地、远至非洲,出口2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水运,从湘江入长江,经扬州、宁波、广州口岸,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到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石渚》用这样的诗句描述了当年铜官窑大规模傍山建窑、柴火烧瓷的壮观场面:“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发掘及保护过程:
1956年,湖南省文管会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此遗址。
1957年,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先铭、李辉柄曾对长沙铜官窑遗址进行了调查,确认是唐至五代时期重要窑址,是一处不见文献记载的民办窑场。
1964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先后6次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弄清了遗址分布总面积约0.68平方公里,发现了石渚湖南面窑区的存在,框定了石渚湖的大致范围,确查了76处窑址,19处采泥洞,探明了墓葬区、生活区、码头区、货藏区的分布情况。
1988年,长沙铜官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纳入全国100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
2010年,长沙铜官窑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