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头山遗址
点击:1721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大坪乡,是澧县文物考古人员於1985年开始的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同类遗址尚有十馀处。1988年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获得批准,进行了发掘。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头山遗址主要文化堆积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之久。聚落呈长方形,四周有壕沟、堆筑的土围和天然河道为护围,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考古发现遗迹有地面式、浅地穴式建筑遗迹和以小坑二次葬为主的墓葬。但尚未发现有专门的墓葬区,出土遗物中石器大多数都是打制石器,少量磨制装饰品,既有大型砾石石器,也有黑色细小隧石器,与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传统区别不大。陶器制造古朴简单,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胎厚而不匀,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该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因此被命名为彭头山文化。彭头山文化是中国湖南、湖北境内发现的史前文化,因其位于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的彭头山遗址而得名。前76世纪-前62世纪,为长江文明中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