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景点信息
苗疆长城,大体位于湖南省凤凰县,又由于其为中国南方的唯一的长城,所以又称中国南长城、南方长城,简称南长城,为禁止了当时的苗 、汉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往而建。 它表现了一个朝代的特征,涵溶了那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现象,构架了那个朝代治国方法的精神实质,是研究明清两代对边远少数民族征服统治鲜活的历史史料。
约3000年前,苗族的先民就活动在长江中游的"荆楚"之地,唐宋以后逐渐从洞庭湖溯沅江西上,到达湘西和黔东这个历史上称之为"五溪"的地区,因以腊尔山为中心,故又称"腊尔山苗"。他们与汉人毗邻而居,苗人多生活在深山野林,汉人居住在沿河和河水流过的平原。民间流传的歌谣:"官占城,汉占坪,苗家撵在半天云。"苗人的不断西迁和汉族的不断西进是同时进行的。而湘西凤凰一带成了苗汉文化的交界和拉锯地带。
在这一地区,渐渐形成了"生苗"区和"熟苗"区,"生苗"即未受"教化"的苗人,田地不在赋税之内,人丁不在徭役之中;"熟苗"即被强制接受汉化,加入民籍,有国家户口的苗族。
南方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2年)长城南起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北到吉首的喜鹊营,全长三百八十二里,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城墙高约3米,底宽2米,墙顶端宽1米,绕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险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800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用的哨台、炮台、碉卡、关门,当时沿线一般驻有4000-5000人的军队,最多时曾增到7000人左右。明朝,湘黔边境的苗人被划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从朝庭政府管辖的少数民族,他们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杂税与民族欺压,经常揭竿而起。为了安定边境地区,镇压-,明朝廷拨出4万两白银,在生苗与熟苗之间修筑起了长城。清朝统治者后来也对苗疆长城作了部分增补修建。也许由于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实力不如北方少数民族强大,苗疆长城也就没有修筑得像北方长城那样雄伟壮大,所用石块只有北方长城的1/10到1/6大小。
明清以来,苗疆长城上的石块不断地被当地人拆去建房、垒坎。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时断时续的城墙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苗疆长城是中国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存在任何争议,景点应和北方长城一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